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跟邵亦波聊了聊他的爱与恐惧 |【经纬低调十问】

2016-07-05 经纬创投

日前,邵亦波接受了36氪、第一财经周刊等媒体的采访,他回答了以下一些问题,我们整理如下,Enjoy:


你跟太太一直很恩爱,结婚这么多年,到现在这个年龄,你对婚姻的看法跟之前比有没有新的变化?


很多时候,在找男女朋友甚至结婚时,我们爱上的是对方的一个壳——从小到大父母喜欢你做什么,你就慢慢的开始做;你还要满足社会对你的期望,要保护自己,各种需求造出一个“壳”。


每个人都是这样,为了迎合父母与社会的要求、为了保护自己,慢慢的把真正的自己隐藏起来,造出一个壳来。 而长大后,我们忘记了最初的自我,以为这个壳即是自己了,然后花费无数精力去维护这个壳。


很多时候恋爱不是两个灵魂真的在交往,而是两个壳在交往,这样的婚姻比较难以幸福和长久。 


我的运气好,在我碰到我老婆时,不知道为什么把真实的我表现给她了,她也把真实的她表现给我了,我们爱上的对方大部分是真实的。随着年龄阅历增长,我觉得我越来越真实,她也越来越真实,我们互相的连接就越来越深。这是我人生最大的福气。


聊聊经纬?


像很多创业公司一样,我们经纬在摸索自己的一条路。我们做了一些创新:比如我们最先开始招没有投资经验,但有很强行业经验的人来经纬做投资;我们建了非常强大的投后团队;我们最早开始做细分,强力专注于无线等等。


但团队内部也有反思,比如说我们错过京东,是我们判断的大失误。在估值5000万美金时,确实风险不小;但是对项目成功以后的体量,当时估计不足。

 

所以,后来轮到投资快的打车的时候,我们就没犯同样的错误。合并后,David Su是两边代表早期投资人的唯一董事。当时投快的的时候风险很大,他们是第二名,业务规模大概是滴滴的一小半,融资金额更小,很多人不敢投。但是我们很喜欢快的团队,很喜欢他们的为人和做事风格,虽然说风险很大,但是我们觉得还是值得去做。


上周和Dexter吃饭时,他说当时他听说我在内部说了一句话:这样的公司我们不投,我们还做什么VC?他提了我才想起来似乎有这件事。到现在为止,经纬失败的案例很少,8年历史,投了300多家公司,到现在,真正失败关门的公司10%左右。我觉得这个比例太小了,我们还不够冒风险,不够专注博大的。


过去三年的硅谷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有意思的人和事?


美国的成功企业家,很多比较有理想。像是早期的 Rockefeller 洛克菲勒与Carnigie Mellon 卡内基梅隆都是很好的例子。他们致富以后,往往就开始捐钱,帮助社会、人类,过世之前更是把几乎所有的钱放在慈善基金的。19世纪最大的资本家是Andrew Carnegie,他在1889年写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Gospel of Wealth》,阐述了他对财富和慈善的看法,影响了很多人,包括Warren Buffet(戳“阅读原文”可以访问该文)。


现在硅谷的特点是企业家成功的更早,致富的年纪更轻。硅谷的很多企业家不单单想把企业做好,还同时想对社会或人类有所贡献。而且他们不等死了以后才把钱捐出来。他们想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的国家或是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财富变得更美好,所以他们早早就成立基金会,开始大量的把钱捐到他们觉得需要帮助的方面,像是教育、贫富不均的问题、环境保护等等。


其实他们这样做,除了是有理想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不觉得把钱留给下一代,对小孩是有利的事。他们觉得小孩子不劳而获,不需要努力就拥有大量财富,最后自己反而不快乐!美国有些研究就发现,有钱人家小孩得忧郁症的比例比较高。所以硅谷很多成功企业家,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当然,不是所有的富豪都淮备把钱都全部捐掉,但是确实很多人都在往这方面去思考。 


 在硅谷你能看到最有意思的趋势是什么?


硅谷的创新能力是很惊人的。目前,我最感兴趣的是AI。跟20多年前AI在学术界的第一轮兴起不一样,这次AI的复兴基于神经网络(neural nets),围绕着数据,在企业里而不是在学术界。比如Google基本已成为一个以AI为中心的公司,所有的产品 – 搜索,YouTube,广告,email – 都在围绕着AI重新构想。搜索的负责人今年换成了John Giannandrea。John之前是Google MachineLearning的负责人。我的预测是在5年内machine learning会成为所有互联网公司的标配,像当初无线互联网一样。


记得在六年前,我们给经纬投资的所有创始人,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说固网向无线网的大规模转移开始了,谁不重视,谁就给新的小公司创造颠覆的机会。现在针对AI说这句话可能还太早,但我看到海水在远处涌起,海啸已经不远了。


怎么看现在的中国?


互联网是新兴服务业,和消费挂钩,我继续看好。另外,在企业服务这一块,也有很多机会。正因为野蛮生长时期过了,需要精细运营,企业对各种管理软件和工具的要求会飞速提高。之前,大家比拼谁能融资和圈地本事大,将来,大家会更多比拼谁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怎么看中国创业者的机会?


中国整个企业服务行业,除了我刚才提到的大环境,我觉得还有特别的契机。中国很多企业会弯道超车,从excel直接转成SAAS,跳过传统企业软件,直接就是由云端来实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趋势,而且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麦老板(注:左凌烨)的领导下,我们投资了40多家企业服务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很好地布局。而且企业不同领域有很多共通之处,我们投资的这40多家公司分享经验,互帮互助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觉得互联网会继续深入经济,改造各个行业。各种服务业(包括金融),b to b的各个行业,还有很大的机会。需要对这些行业有深入了解,又有对新生事物有极强的敏感度和学习能力的创业者。娱乐,新文化日新月异,有很多新模式,我年纪太大了看不懂了,还好我们有华东和丛真两位年轻的合伙人在领导。


你怎么看待现在很红的直播和网红?


就像刚才说的,新文化这方面我不是很懂。不过任何文化产品和服务都是在满足人类的情爱需求。 比如对于网红主播来说,他们可能原来在现实社会里是默默无闻的人,但是在直播平台上,他们可以更有存在感;对于打赏的人来说,在现实社会里你是没有这么简单的方式去获得一个“名人”给你的肯定的,但在直播平台它可以,你花几块钱买一个道具,对方就会谢谢你。


双方都得到肯定,而得到别人肯定是大多数最基本的愿望。其实中国社会里各个大佬,名人,他们拼搏,牺牲,去积累他们已经用不掉的财富,多少就是为了要别人的肯定?所以直播和网红有底层的驱动力,不火都不行。


很多模式的爆发源于解决了人的一些很基本的诉求;但要想走得更远,则永远都需要去探讨赋予它更高层次、以及更丰富的内涵。我希望网红和直播也是这样,能够做得更深。


这和个人的成长一样。初期的努力,是为了解决基本诉求:吃得饱,穿的暖,住的好。但如果这些需求已经被满足后,还是惯性、机械式地跟以前做同样事情的话就可惜了。


分享下你的投资思路?


因为创业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个人比较喜欢交易平台。交易平台如果定义得比较广的话囊括了很多的东西,比如我们投资的猎聘,就是交易平台,有人要找工作,有工作要找人,双方要搭配,或者我们投的滴滴快的,也是有需方和供方,或者是e袋洗,以及很多O2O的项目,包括饿了么。广义地来看,会有一些共性来帮助我们做投资决定。SKU越多,买家卖家越分散,从同一个卖家重复购买越少,交易平台的特性就越明显。

 

David Su投的滴滴快的就是很有趣的一个例子,滴滴快的看起来只有一个SKU,就是车,而一个SKU是做不了交易平台的。但是它的SKU其实是无限的,是随时随地用车:在五分钟之内,在这个地点,我要一辆车。滴滴快的SKU不是一个,而是无数个。买家卖家都极其分散,而且每一次都是不同的卖家。所以滴滴和快的能够这么快的发展,这么凶的拼搏,是因为他们交易平台特征太明显了。交易平台的特性特别鲜明的话,竞争也会越激烈。外卖也是一样。


你担忧什么?


硅谷这里大多数,尤其是成功人士,相信科技和发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不管是贫穷、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环境、甚至人的快乐,都可以用科技来解决,而且只能用科技来解决。实在不行我们可以用科技帮我们逃到火星去重新开始。而我的感觉是,科技发展了这么多,其实人类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在变坏。有个研究,发现facebook上“朋友“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越没有真正可以交心的朋友。


有的新科技是反而很可怕的。核子弹很可怕,但制造很不容易,而且它是不会生出小核弹来的 。而现在有几个科技:基因工程、纳米技术、AI,它们有可能会自己再生长的。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人类需要自省,内观,了解我们到底要什么,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好方向。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就不可能得到自己要的东西。这句话听上去是废话,但很有意思。内观需要每个人自己从自己做起。


你对更年轻的自己会有什么建议?


我希望我能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哈哈,我的意思是我能心态平和,待人如待己,没有焦虑,远离恐惧。但做事我能有热情,冲劲,充分发挥我的才能,做一些对世界有意义的事。我很感激老天爷,给了我这个脑袋,给了我这些机会,给了我这个家庭。我希望这辈子不要把这些浪费了。


我从前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假设,就是需要等财富积累到一定数量,才开始做慈善,捐大量的钱,因为作为前提我需要这样一个数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网红一样,哈哈)。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最近这几个月,我突然发现没有了这种想法。现在就去捐吧,还等什么?就用做这个钱做一些我想做的事情,不用等了。


本文综合自36氪、第一财经周刊,以及主页君与Bo的聊天


 也许你还想看:

邵亦波:禅变十二年

智商中上,狗运七分,张颖至今最完整自白

左凌烨:所有商业模型本质都是共通的

一个产品要爆发,终究要以人为本

肖敏:颠覆者的三种境界

O2O:没有人温柔对待才反而更强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